MetaSummer|“在我身上,正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”
前言
“世界在这里,每天都在永远崭新的太阳下,日新月异地变化……我终于明白,在我身上,正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。”
——阿尔贝•加缪
忽而今夏,白昼漫漫,万物生长。
以梦为马,肆意奔放,热爱量化的你,如何写意关于青春、梦想、探索、挑战、征服的盛大夏日景象?
或许,MetaSummer训练营,能提供一个不寻常的选项。
MetaSummer,是乾象投资为心怀量化梦想的在校生设立的暑期实习项目。这个夏天,16名来自不同高校和专业背景的同学加入首届MetaSummer训练营,从6月到9月,以“导师带教+项目实战”的形式,通过接触海量真实的金融数据,激发和提升自身的潜能,探寻量化交易的逻辑和本源,感知量化研究的魅力。
回望今夏,谨以本文献给每一位炽热追梦的量化同路人!
Part I - 初识MetaSummer
Metabit Trading:如何接触到MetaSummer的?为什么想参与这个项目?
Z同学:我目前在攻读“统计与机器学习”专业的博士,就业方向与量化高度关联,量化也是我期待的职业选择之一。正巧一位做Quant的学长向我推荐了MetaSummer训练营,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提前了解量化行业。
L同学:我读博期间的主修专业是数学,量化研究员也是我的理想职业之一。今年3月起,我开始关注量化领域的实习机会,偶然间在公众号上刷到了MetaSummer的招募启事,于是递交了申请,希望能利用这个暑期深化对量化领域的认识。
W同学:我的本科主修专业是金融经济,希望未来能到对冲基金行业发展,因此也比较关注量化。这次是通过求职公众号注意到MetaSummer的招募,在面试期间,我也特地咨询了一些前辈(包括学校的“树洞”),发现大家对乾象的评价比较积极中肯,于是就立刻踊跃报名了MetaSummer。
R同学:我是计算机专业在读的大二本科生,今年1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(ICPC),正巧赛前看到乾象展台的工作人员在发周边礼品,为了领取礼品,扫码关注了乾象的公众号(笑),也因此第一时间收到了MetaSummer的招募推文。出于对量化行业的好奇,我投递了简历,能够成功入选,也算是和乾象的一段“不解之缘”吧!
Y同学:我是统计学博士在读,希望能在今年暑期参与一份量化相关的实习,丰富对这个领域的认知。恰好在招募期间,我接到了朋友推荐的MetaSummer招募信息,了解后感觉工作内容非常吸引我,加上时间也契合,我立刻就想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!
J同学:我和乾象的缘分就比较深了,从去年11月起,我就以QD(量化开发工程师)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乾象research团队。可能也是当时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,我的实习导师(也是当前MetaSummer的导师)推荐我参加了这个更偏QR(量化研究员)实习的项目,借此体验更多Quant的工作内容,于是就很幸运地在“双向选择”下“内部转换”了!
Metabit Trading:在面试阶段,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?认为自己成功入选MetaSummer的主要原因有哪些?
Z同学: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自我介绍后面试官让我提问,我下意识回答“没有问题”后,空气突然安静了,场面也一度有些尴尬,好在没过几秒,面试官直接让我做题,所以对那道题目也比较难忘。我是从偏数学的角度求解,但随后面试官给了我一个可视化、更偏数据分析的解题思路,这种和我在学术研究时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一下就启发到我。至于入选原因,我认为主要是技术能力适配岗位需求吧,当时我的统计和编程题都完成得还算游刃有余。
L同学:我印象深刻的是,乾象是当时唯一提供线下面试机会的公司,这种线下的体验还是挺“与众不同”的。至于入选,可能要归功于面试时被问到了很多偏数据和概率有关的题目,恰好都是我的专业所长。
W同学:我比较难忘的是编程面试,面试官不仅提前到场,还主动引导我分享了过往的实习与学术经历,有效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,也让我快速进入了面试状态,虽然不记得面试官的名字,但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(而且印象中面试官非常帅气)。另外记忆犹新的是,虽然试题看似寻常,但要求我用其他资料上没有出现过的解法应对,当时感觉既挑战又惊喜,虽然解题过程有点“小挣扎”,但好在最终成功破题了!
Y同学:我面试时发生过一个“小插曲”,好像是邮件系统出现了bug,导致我第一轮面试后没有收到下一轮面试通知,险些与MetaSummer失之交臂,还好公司及时联系到了我,后面的面试也非常顺利。
R同学:其实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面试,面试前还有点小忐忑,没想到实际的氛围非常愉快,coding和数学试题都顺利解出,加上过往的一些竞赛成绩(也算是一个面试加分项),最终非常幸运地入选,成为MetaSummer的一员。
Part II - 打开量化研究的“黑箱”
Metabit Trading:在14周的量化研究实操中,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?
Z同学:在量化研究实操中,我印象最深的是初涉Alpha构建时,由于缺乏经验,我手忙脚乱地用“纯人工”的方式逐一筛选、验证,一天下来只提交了几个Alpha,结果发现其他小伙伴提交的因子都是“成百上千”的数量级,一度差点破防(笑)。后来导师点拨我,可以用机器学习提高构建Alpha的效率,上了机器学习后,产出的因子数量果然实现了生产力的“质变”。
W同学:和Z类似,“机器搜索”给我带来了比较深的触动。我是金融专业背景,此前也在一些券商研究所实习过,最初以为可以在MetaSummer中施展一下这方面的专长,但在实操中发现,相较于主观的市场见解,构建一个大规模的搜索框架更为重要,也让我认识到技术工具在金融市场分析中的不可或缺性。
J同学:与去年参与的常规实习相比,MetaSummer提供了一种更开放、独立的研究体验。因为量化研究的保密性高,导师减少了直接的经验灌输,更倾向于鼓励大家去自由探索。起初肯定会感到有些“摸不着北”,逐渐适应找到方向后,也会收获更多成就感。
R同学:经过这三个月的实操训练,我发现量化研究是一个具有高度跨学科特性的职业,要求Quant们对经济、金融、数据、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具备深刻的交叉理解。量化研究的工作虽然辛苦,会经历很多失败、挫折和自我怀疑的时刻,但亦能使我在体验工作价值的同时,有空间和时间去探索其他综合性领域,获得启发和乐趣,我也非常热衷和享受这种探索的过程,这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“work life balance”。
Metabit Trading:与之前设想的Quant研究相比,觉得实际的量化研究有哪些不同吗?
R同学:加入MetaSummer之前,我对量化了解甚少,认知也比较朴素——只知道它是一个神秘的行业,每个公司都有自己赚钱的独门秘籍。经过这三个月锻炼,我认为量化其实非常考验创造性,许多显而易见的策略早已在市场失效,需要Quant在研究中具备独创性,才能找到新突破;此外,量化的“黑箱”也并非想象中那么不可捉摸,而是有一套清晰且严密的工作流,想要创造出好策略,还要具备把控好各个环节的耐心与能力。
J同学:加入MetaSummer后,我发现量化是一个充满“项目管理”精神的工作,要融合宏观视野和多维度的思考习惯,比如:工程方面力图精益求精,提高回测效率;研究方面则要提高产出质量和数量......如同R刚刚说过的,量化是一项跨学科领域的工作,复杂性和系统性远超我最初的想象。
Y同学:过去我比较天真地以为每个量化策略都能轻松挣钱,然而实际情况比想象中的复杂、困难许多(笑)......我也还在努力探索中。
Metabit Trading:在你看来,工作中的导师和校园里的老师有哪些不同?
Z同学:我认为指导思路可能略有差异。比如,在实验室里,老师会亲自带着我们讨论一些解决方案的细节,但在工作中,导师更倾向于设定一个解题框架,鼓励我们自主探索,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R同学:我感觉像是微观培养和宏观引导之间的区别:校园中的导师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知识,从构建知识框架,到做学科笔记...力求每一步都越细致越好;而步入乾象,发现导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宏观引导者,更着重引导我们解决问题,在宏观上给出一些提示后,就会放手让我们在后续研究中独立探索。
L同学:我认为在指导问题上,二者差异不大,但在MetaSummer中有更多和导师一起团建、私下相处的机会,距离感会更小。
W同学:我和L有同感。在MetaSummer的经历中,导师的形象更多维而亲切,既是并肩作战的同事,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。就像某次射箭团建里,导师展现出了惊人的准度,加上物理学博士的背景,我们就会调侃他是不是射击前都在脑内做了“弹道分析”!
Metabit Trading:在训练营中,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团队合作经历?
W同学:因为我和L是队友,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Y总能启发我的创新思维。最初我们一起合作挖因子时,是她提醒我可以用机器进行自动化挖掘,之后我们才一起研究如何把构建思路迁移到机器学习的框架内。也是她在某次处理数据集时,忽然发现了一个数据集的因子产出率显著高出平均,我们赶紧像“开矿”一样围着这个数据集行动起来。
L同学:我也觉得团队合作的经历非常难忘、有趣,特别是一些debug的时候。
Metabit Trading:debug时有破防吗?
L同学:没有“破大防”,顶多算是“微破”吧。毕竟已经有了博士生的心态,也不是第一次失败了(笑)。
Part III - 来自夏天的成长与蜕变
Metabit Trading:最初报名时,希望在MetaSummer实现的目标是什么?和当时对比,现在的自己有哪些变化?
Z同学:我参与MetaSummer的初衷只是想了解量化行业,体验一下量化研究员的日常。但现在,我认为项目给我带来的远不止这些,因为我是统计学背景,过去对机器学习等模型的理解基本是偏理论层面的,在这14周集训后,我接触到了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问题中,这点让我觉得受益匪浅。
L同学:加入MetaSummer之初,我希望能在这段实习中学到和Alpha相关的知识,但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,后期还接触到了Combo相关的内容,对量化研究的业务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,编程的能力也显著提升,甚至和GPT等AI工具的交互技巧都娴熟了不少。此外,经过三个月的并肩作战,我还在这里收获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性格也从i转e了那么一些些(笑)。
W同学:三个月之前,我只是想积累一段实习经历,并评估下自己在量化研究领域的适应程度。但三个月下来,我的收获远不止于此,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被这个行业特有的魅力吸引:一是量化研究相对其他学术领域更加自由、独立;二是量化中即时反馈的感受,也让我更有满足感。有了这段经历,我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更清晰了!
Y同学:和大家一样,起初我也只是想从职业发展的角度,看看量化行业是否适合自己。但三个月结束,我不仅对量化有了全新的认知,也知道了自己未来提高的方向,比如认识到自己的工程能力还有欠缺,后面要加强coding的锻炼。除此之外,就是在与各位小伙伴的朝夕相处下,意外解锁了性格中e人的一面!
J同学:对我而言,在MetaSummer的时光,让我有幸与这么多优秀的同龄人成为伙伴,在和大家并肩作战和友好竞争的过程中,也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待提升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
Metabit Trading:在本次MetaSummer中,各位还解锁了什么其他的技能吗?
L同学:在之前的一次团建中尝试了射箭,感觉我还挺喜欢这项运动的,未来有计划可能会再练下去。
Z同学:我也挺喜欢运动的,过去倾向于做一些单人的运动,在MetaSummer里体验到一些团体性的体育,感觉非常有趣(还记得某次羽毛球团建,差点把技术导师按在地上“摩擦”)。
W同学:说到运动,我认为每个博士生都会有健身的梦想吧,但无奈太难持之以恒了。加入MetaSummer后,因为有小伙伴一起,倒是又断断续续的开始健身,希望这次能坚持得久一点(立flag为证)。
Y同学:我也是从加入MetaSummer开始,受到同事们运动热情的感染,系统性地开始撸铁和运动了。这几个月基本保持了一周三练的频率,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变强吧!
J同学:“Metabit体校”名不虚传,来公司这几个月被带动着一起健身,我也实现了自己的增肌小目标,属于工作体验和身体素质双丰收了!
结语

MetaSummer今夏的旅程已落幕,但属于我们的量化之梦才刚启航。
See you next summer !

We are researchers & engineers.